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乡镇人大 > 大山乡

大山乡:人大代表“问诊”难题 变“民声”为“掌声”

本文来源:大山乡人大主席团 |时间:2025/4/25 11:02:13|点击数:

在永德县大山乡的村村寨寨,活跃着一群“行走的民意收集器”。他们带着“听诊器”走村串户,揣着“民情日记”记录诉求,于“深耕细作”中解决难题。自“民呼我为”工程实施以来,全乡72名市、县、乡三级人大代表累计收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73件,推动解决民生实事58件,在海拔1800米的山乡大地上,书写着一份份温暖人心的履职答卷。

创新机制激活履职微循环”。“过去代表履职像‘开闸放水’,现在变成了‘精准滴灌’。”乡人大主席道,大山乡创新建立“1+8+4”工作体系,即1个代表工作站统筹调度,8个联络室扎根行政村,4个办实事小组分片包干。针对部分代表“年龄偏大、文化偏低”的现状,探索“交叉跟组学习”模式,将履职能力较弱的代表编入先进小组,在“实战”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。忙兑村人大代表陶冬梅通过“跨村学艺”,不仅学会了收集民意的“十八般武艺”,更是实现了从“想履职”到“会履职”的蜕变,经过多方对接,争取县乡支持,推动建成忙兑村24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,让大青树下的“歌舞梦”变成了现实。

 

多维渠道搭建民意直通车”。“群众在哪里,我们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。”在玉华村旧地基组,人大代表宗世洲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。这个“民情热线”不仅帮助16岁的孩子圆了求学梦,更让全乡21个“急难愁盼”问题得到快速响应。大山乡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收集网络,在微信群开设“民声快递”专栏,利用客事活动开展“院坝问计”,结合农时农事进行“田间走访”,确保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。2024年雨季,纸厂村人大代表陈正荣接到群众求助后,迅速带领应急小分队两小时疏通被堵涵洞,保障了群众“钱袋子”安全。

图片3.png

闭环管理跑出服务加速度”。“问题解决得怎么样?群众说了算!”在大山乡,每个民生项目都有专属“身份证”,从诉求受理到办结反馈全程留痕。建立“村级首办+乡级协办+县级联办”三级响应机制,对73件意见建议实行“红黄蓝”三色分级管理,累计推动解决人畜饮水工程14处、村组道路硬化21公里。大山乡将群众的“需求清单”转化为“履职清单”,让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幸福账单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温暖的人大力量。针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,创新“代表+部门”联动模式,帮助5名困境学生获得持续帮扶,3个村卫生室实现设备升级。

图片4.png

    如今的大山乡,代表联络室成了“民意超市”,代表活动小组变身“攻坚堡垒”。通过“民呼我为”工程,不仅架起了党群“连心桥”,更培育出“有事找代表”的民主新风尚。正如群众所说:“代表们的脚步声,就是我们最想听的好声音!”